其实,哪怕是在同一个地方拍的同一系列原片,也会因为眼光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成片差异。这种差异可能是颠覆性的。


以下用摄影师韩松在土耳其拍摄的系列原片,来展示「眼光」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差异。也希望给更多朋友带来观察力审美取向上的启示。


780673757.jpg

原片


-


01 .6年前的眼光:形式,光影,人文


先来看六年前的创作,从原片中选出的是这些: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,6年前的选片


这些照片充满了一个人对土耳其的想象:异域风情,老旧的街道,历史感。同时也能满足一个人对「好的摄影」的想象:人文感、光影感、电影感。


坠入这些照片就像是坠入了一部老电影中,或是一部文艺旅行短片一样。这些照片中最被人乐道的,是这一张:
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


这些照片的创作逻辑,大概可以用三个词形容:形式、光影、人文。解释起来大概是这样:


形式 - 要有一个明晰的形式,平衡的结构,偏爱倒影等「制造出来的」猎奇形式。

光影 - 迷恋光影,特别是清晨和傍晚被拉扯的影子,因为更容易产生戏剧感。

人文 - 大概会去还原一些类似「老电影」「文艺片」的浅显人文意象。
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


那时候韩松受布列松、何藩、马克·吕布等摄影师的影响比较深,同时也沉浸在「人文旅行」的氛围下,所以有这样的表达也顺理成章。



-


02. 现在的抉择:日常,真实,细节


先来最近的《另一次旅行》中,土耳其已经变了一个模样: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,重新选片


这些照片的产生,并非韩松又去了一次土耳其,只是在原有的原片中进行了一次时隔六年的选片和后期再处理。


这些照片放弃了之前的浓烈情绪,而更显得日常、真实、关注细节。例如,曾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,可能需要加上「景框」和「光影」认为才调动了画面情感:
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,6年前的选片


而现在更多是一种日常的、平实的、「自然发生」的状态: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,重新选片


韩松自己表示,这是受到「新地形」「新纪实」等艺术摄影类型的影响。



-


03.两种审美取向


有人更喜欢六年前的土耳其,有人更喜欢现在的土耳其。先不说高低对错,我先问了韩松本人为何会抛弃之前的方向。他给出了三个理由:


以前的方向「刻意」成分更多。将想表达的要素高度浓缩在一张照片里,例如要强调光影,就会刻意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,想要决定性瞬间就会找一个场景等待人物出现然后帮你完成构图。「刻意」会更利于别人看懂照片,但也很容易让照片变得僵化做作。甚至这些照片会让我觉得尴尬。


以前的方向「形式」是首要的。有时候会因为形式不够「精彩」而放弃一些照片,有时候为了制造一些形式而拍一张照片(如倒影、对称、某些巧合)。为了满足一些形式,也让我对很多其他的信息量视而不见。


现在的图像更「真实」。以前就像是千里迢迢去了远方,在100%旅行中找到并迎合1%社交网络中人们期待的「异域风情」,而现在更接近自己的真实经历。在阅读的更多艺术摄影作品后,发现这个方向才是创作出更好艺术表达的基础。


640?wx_fmt=jpeg

©韩松,重新选片


总之,过去更喜欢迎合「想象中的好照片」,可能自己也是被曾经认为的好照片所教化的,而现在更愿意真诚面对自己的所见。




摄-韩松    

文-KKM



-THE END-



公众号/B站/图虫/小红书:原画册

微博:原画册韩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