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之前的文章《拍人像启示录(上)》中,我们介绍了四位在摄影史中比较典型的大师作品,以给出最底层的启示。

本期介绍的几位会更亲民一些:


-


05Tina Signesdottir Hult

 “自然光”


Tina Signesdottir Hult 是一位来自挪威的摄影师,也是一位擅长概念艺术和主题肖像画的艺术家。她是2018年哈苏大师赛肖像组年度年度摄影师。


她拍摄肖像相比上期几位更“亲民”一些。Tina拍摄的对象大多是年轻模特,拍摄过程不喜欢刻意制造外在的东西,特别是在光线方面,几乎只使用


漫射自然光


也就是「软光」。


因此她的拍摄很松弛,一台相机、一个镜头、自然发生的光线,即可。


824582850.jpg

640?wx_fmt=jpeg

©Tina Signesdottir Hult


她拍摄的照片有一种恬静的绘画气质,因为尤其喜欢窗边的光线,让人想起维米尔的绘画。


640?wx_fmt=jpeg

 ©约翰内斯·维米尔,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


以上对应的是文章开头对「摄影语言」方面的思考。


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,Tina对「人要漂亮」有自己的诠释。看这些年轻的模特,你觉得他们漂亮吗?或许不算典型的高鼻梁、大眼睛、皮肤好之类对漂亮的刻板印象,他们有雀斑、皱纹,五官也算不上精致,但应该很少有人会否认这些肖像摄影的美。


我认为这种美源自——


对真实的忠实

+

克制的摄影语言

+

不刻意但很小心的环境设置


她的肖像摄影照片中几乎没有对比色,而大多是邻近色,无论是模特穿着还是与境的关系。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Tina Signesdottir Hult


而当我们将这些图像和奥古斯特桑德那些「客观」的作品放在一起时候,你或许能明白「冷面」为什么能穿越100多年时空直到今天都是「高级感」的代名词


-


06Whitney Hayes

“当光线照在脸上”


Whitney Hayes是一位常驻纽约曼哈顿的肖像和时尚摄影师,她光线的玩法和Tina截然不同。


Whitney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自己的梦想是做新闻摄影,或许因为这个原因,她的肖像作品也充满着一种源自生活的纪实感,打破了很多人对时尚摄影「棚拍硬照」的刻板印象。


总结下来,应该是——


日常+放松+诗意+愉悦


Whitney的作品在摄影语言上还是有迹可循。


例如,她很喜欢让阳光直接打在模特身上和脸上: 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Whitney Hayes


她的照片丝毫没有「脸上不能有阴影」这种标准。甚至,有的阴影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,但也因为陌生感纪实感让观感变得特别: 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Whitney Hayes


她让模特的全部身体的一部分处于明显的高光中,似乎很有「主角光环」。这样虽然会造成一部分曝光过度,但这样的曝光是符合作者的风格表现。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Whitney HayesWhitney


作品中的诗意还来源于那种放松的镜头,而放松又源自拍摄项目的时候不拘小节,大量拍摄


日常片段

+

偶发事件

+

身体局部

+

空镜头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Whitney HayesWhitney


作为人像摄影的模仿对象,不算是高技,同时也模糊了人像摄影(Portrait)和人物(People的界限。她摄影的视觉风格很适合热衷日常环境人像摄影的朋友学习。


-


07肖全

“中国时代肖像”


肖全(1959-)被称为「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」。他年轻时拍摄过很多中国文艺圈同龄人,如今他们中的很多已经成为大咖。张艺谋、陈凯歌、崔健、姜文、巩俐、三毛、杨丽萍、陈丹青、王朔、窦唯……


这些作品被收录在著名的《我们这一代》中。这本画册留下了改革开放初期引领时代潮流的文艺群像,也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:


640?wx_fmt=jpeg

 ©肖全,姜文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,崔健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,三毛


640?wx_fmt=jpeg

 ©肖全,顾城和妻子谢烨


640?wx_fmt=jpeg

 ©肖全,易知难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,张艺谋


说实话,要从肖全的人像摄影中再总结技术方面「启示录」,我做不到。他和他的照片一样是简单而成功的。


放松记录+忠于时代


几年前,我在成都现代美术馆正好遇到肖全本人,他正在讲述作品。从头到尾,我没有听到任何概念和理念,只有一些简单的、发生在那个年代的、他亲身经历的和拍摄相关的故事。


现在,肖全进行「时代的肖像」项目从2015年至今已经拍过昆明、重庆、杭州、成都等城市2000多个人物,这是当下的。与之前不同的是,这次他记录的是更多普通人的肖像,有学者、艺术家、演员,也有小贩、上班族……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,机长刘传健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,刘素华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,寒露


640?wx_fmt=jpeg

©肖全


当我们开始对这些时代群像津津乐道的时候,也许又更能理解奥古斯特·桑德镜头下那种不厌其烦带来的力量。


-

08Timothy Fox

“玩儿”


依附于时代宏大话题,背靠时尚行业,泡在专业影棚不是人像摄影的唯一状态,更多普通摄影爱好者需要一种「玩儿」的状态。或许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英国摄影师Timothy Fox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:


他的黑白人像创作,用晃动的画面让人觉得人物灵魂出窍,其实也不难实现——


多重曝光

or

增加曝光时间


都是可以尝试的方法。
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©Timothy Fox 


而问题的关键在于,你要将模糊的观感纳入自己的审美光谱,或许也要重新定义肖像的标准。


-


09Justine Varga

“重新定义肖像”


重新定义肖像比较彻底是这位叫Justine Varga的摄影师。在2017 Olive Cotton Award这个澳大利亚权威肖像摄影大赛中,她的一张「祖母的肖像」获得冠军。


而这张「肖像照」长这样:


640?wx_fmt=jpeg

©Justine Varga


这张照片是Varga拿着一张4 x 5英寸胶片,让祖母用铅笔在上面乱画,并往上面吐唾沫以留下唾沫印,最终成像而来。这张作品在业内和大众之间引起了广泛讨论,许多人认为这并不算是「肖像摄影」,但评委做出这样的评论:


“……这幅作品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肖像照。我们不应该把对肖像的概念停留在表面,有时候人的经历和关系也能代表一个人的肖像,比如Varga这幅作品,它表现得是她与祖母之间的深深的爱,令人动容。”——Lakin


640?wx_fmt=jpeg


这幅「肖像摄影」的讨论持续了几年,有时间我们可以详细说说。


-


番外


1. 几个比赛

下面推荐与肖像摄影相关的比赛:


IPPA

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肖像组


整体审美不错,偏大众,有些猎奇,一些照片滤镜感过重。普通爱好者拿起手机拍摄的人像摄影都可以尝试。


640?wx_fmt=jpeg

©Mona Jumaan,2020年IPPA肖像组第一名


640?wx_fmt=jpeg

©Mona Jumaan,2019年IPPA肖像组第一名


640?wx_fmt=jpeg

©Scott Woodward,2019年IPPA肖像组第一名


640?wx_fmt=jpeg

©Gabriel Ribeiro,2018年IPPA肖像组第一名


TALOR WESSING Photography Portrait Prize

国际知名肖像摄影比赛


总部设在英国,从传统肖像到现当代表达都有。从获奖结果来看偏好「冷面」。


640?wx_fmt=jpeg

© Alys Tomlinson,Lost Summer2020年TALOR WESSING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640?wx_fmt=jpeg

©Pat Martin,Gail and Beaux; Mom (our last one)2019年TALOR WESSING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640?wx_fmt=jpeg

©David Stewart,Five Girls2015年TALOR WESSING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640?wx_fmt=jpeg

©Paul Floyd Blake,Rosie Bancroft

2009年TALOR WESSING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Olive Cotton Award

澳大利亚肖像摄影比赛


前面「祖母的肖像」那个比赛,偏艺术考量,所以比较强调输出媒介完成度


640?wx_fmt=jpeg





© Belinda Mason,Taken ,lenticular

2019年Olive Cotton Award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640?wx_fmt=jpeg





© Natalie Grono,Pandemonium's shadow ,pigment inkjet print

2015年Olive Cotton Award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640?wx_fmt=jpeg



©Tamara Dean,Damien Skipper 2011,pure pigment print on rag paper 



2011年Olive Cotton Award肖像摄影比赛冠军


2. 社群作品

下面是原画册社群「摄影日课」成员的作品,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棚拍实践街头生活类的人像,这些作品是更接近普通摄影爱好者视角的习作。


@tanz_ying伦敦街头人像摄影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
@Saia写真习作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
@jerry

640?wx_fmt=jpeg


@Sheryl沐曦Under the Mask,疫情街头人像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640?wx_fmt=jpeg



-


总结


人像在摄影中是一个「大科目」,无论对于艺术摄影还是商业摄影来说。以上也在审美观赏层面,通过案例给了一些启发。事实上商业人像摄影还涉及包括灯光、造型、制片调度在内的一整套工艺,而艺术摄影对「人像」的创作我们也只能从以上管中窥豹。《拍人像启示录(上)》与(下)作为思维启发,总结如下:


-技术-

 一切技术都是为表达服务的。柔焦、模糊、不平衡的构图从来不是错误,但也不要滥用


-客观- 

冷静客观的观看并非「没啥看头」,它们会让人像变得不那么刻意,并成为「高级感」的代名词。


-环境-

 打破人物和环境的主从关系,灵活创造图像,善用符号表达人物内心。


-介质- 

人像构图通常简单,可以通过颜色光影等其他媒介渲染气氛。


-光线- 

不存在绝对的人像用光法则,漫射光和浓重的阴影都可以塑造人物。


-日常- 

人像作品不代表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棚拍硬照,日常感的代入通常会有奇效。


-时代- 

人像的类型学通常有时间痕迹,单张看起来简单,整体却能记录时代


-突破- 

艺术还在不断探索人像的表达方式,不要给自己太多限定。



策 · 文 · 设 · 编 -KKM



-END-




公众号/B站/图虫/小红书:原画册

微博:原画册韩松